《看见》笔记


作者:Seiya

时间:2014年07月18日


本书主题:


柴静通过本书记述了自己十几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思,同时对新闻的理解,也不断发生变化。书中讲述的那些人、那些事,看似离我们很远,其实也发生在我们身边,没有人是旁观者。





本书摘录


  1. “人”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,被无知和偏见遮蔽,被概念化,被模式化,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。无意识是如此之深,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,对自己也熟视无睹。 要想“看见”,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。 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,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,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。

  2.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,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,这才是活着。

  3.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,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。

  4. 要小心身上的毛病,不要到了三十多岁改不过来。

  5. “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,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。”

  6. “九·一一”后不久,美国人就开始做娱乐脱口秀,一边捶着桌子忍住眼泪,一边继续说笑话。人们还能笑的时候,是不容易被打败的。

  7. 美国“60分钟”节目的记者布莱德利在监狱里采访一个连环杀人犯,问,你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? 杀人犯是个黑人,回答说:“因为我在布鲁克林区长大。”意思是那个地方是黑人聚集区,治安不好,社会不公,所以把我变成了这样。 布莱德利是个老黑人,当时六十多岁,胡子花白。他站起来揪着这个杀人犯的领子,摇着他说:“我也在布鲁克林区长大。” 钱老师说:“他这么做对么?不,先别回答,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,‘在清水里呛呛,血水里泡泡,咸水里滚滚’,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。”

  8. 善良的人做“对抗性”采访,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,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,是绝不撤步的对峙。

  9. “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,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。”--野夫

  10. “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,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,把无知当纯洁,把愚昧当德行,把偏见当原则。”--张北川

  11. 我问:“有一些东西对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么?” “对。” “是什么?” “爱情、自由,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、空间。”

  12. 六十年间他颠沛流离,临终前住着四十五平方米的房子,骑着自行车来去,他遇上了中国纪实摄影“也许是最好的时代”,他也知道选择这条路就是“选择了贫困”。看到他临终前的照片,我心里不能平静。他像他拍摄的人一样,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,不粉饰, 也不需要虚浮的怜悯。 生和死,苦难和苍老,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,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。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,像水溶于水中。

  13. 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,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,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。

  14. “天空一无所有,为何给我安慰。”--海子

  15. 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,他能留在原地、忍受着攻击的前提是,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,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则当中来

  16. 一九四六年,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:“你们要争独立,不要争自由。” 我初看不明白。 他解释:“你们说要争自由,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,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,给你自由而不独立,仍是奴隶。独立要不盲从,不受欺骗,不依赖门户,不依赖别人,这就是独立的精神。”

  17. 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,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。认为一个人、一个概念、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,如果不是无知,就是智力上的懒惰。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,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,就是法律。

  18. “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?” “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却不傲慢,对政治表示服从,却不卑躬屈膝。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,看到弱者知道同情,看到邪恶知道愤怒,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。” 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:“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?” 这个当时三十四岁的年轻人说:“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。”

  19. 新闻是争出来的,如果不必找就有人主动等着你采,不用费力就可以问出答案,不满意他还可以说第二遍,这种新闻,能有多少价值呢?

  20. “子路问孔子,您从政的话,第一件事是什么?孔子说,必也正名乎。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,就是对权利的界定要有清晰的认定。这些空无一人的桌椅,其实就是宪法赋予代表的知情、参与、表达、监督的权利。

  21. 有人看着,不敢太轻慢。曾国藩说得对,世间事一半是“有所激有所逼”而成的。

  22.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,社会上这么多问题,改起来有很多惰性,怎么改?他说,让问题浮出水面,让它“不得不”改变。

  23. “痛苦是财富,这话是扯淡。痛苦就是痛苦,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。”--陈虻

  24.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,另一个是坏人,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,只有做了好事的人,和做了坏事的人。

  25. “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,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。”--永刚

  26. 说‘我’,不要说‘我们’,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。

  27. 这位说:“我最反感拿悲壮的感情开玩笑了。” 那位慢悠悠地说:“是么,什么东西是神圣到不能开玩笑的呢?”

  28. ‘做不到’,只是一个技术问题。‘不必做’,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。

  29. 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,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,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。

  30. 为什么那么多这样的人居然会接受电视采访,“60分钟”的记者华莱士说过一句话:“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。”

  31. 想起在“百家讲坛”采访易中天,他反客为主,问我,“新闻调查”的口号是探寻事实真相,你说说,什么是真相? 我想了想,说:“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。” 有观众看了这个节目,在我博客里留言:“那你说说,什么是探寻?” 底下有另一位观众替我写了个答案:“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,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。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、不断怀疑、不断幻灭、不断摧毁、不断重建,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。或者说,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,从而取得平衡,这是我所理解的‘探寻’。

  32. 追求真相的人,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,包括民意。

  33. “不要太爱惜你的羽毛。” 我明白他的意思,做调査记者最容易戴上“正义”、“良知”、“为民请命”的帽子,这里面有虚荣心,也有真诚,但确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。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,有风雨时也许无可蔽头。 我把这些写在博客里,但有读者问:“记者价值中立并不等于价值冷漠,难道这个职业没有道德吗?”

  34. 最初面对大量反对声音时,晃动其实已经开始,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躁得像水泥一样硬实,如果不是质问,只是疑问,犹豫一下,空气进去,水进去,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。思想的本质是不安,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,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,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。 采访不用来评判,只用来了解:不用来改造世界,只用来认世界。记者的道德,是让人“明白”。

  35. 您认为媒体有偏见,是的,可能媒体会有偏见,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,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,让意见与意见较量,用理性去唤起理性。”

  36. 《金刚经》里,有一句“念起即觉,觉即不随”,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,但要有个戒备,念头起来要能觉察,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。

  37.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,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,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、写博客时,常是热泪盈眶的。得诚实地说,悲情、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。自我感动取之便捷,又容易上瘾,对它的自觉抵制,便尤为可贵。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,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,在我们这,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,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,我们需要提醒自己: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。” 他写道:“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,而自我感动、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,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。”

  38. 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。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,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,而是告诉他们,在规则遭到破坏时,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。”

  39. 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,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。

  40. 现在早过了我提供观点让别人读的年代,我们只提供信息,让人们自己作是非对错的判断。

  41.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;一知半解是谓盲信;感情冲动,不事详求,是谓盲动;评诋激烈,昧于事实,是谓盲争

  42. 宽容不是道德,而是认识。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,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,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。

  43. 大胆地假设,小心地求证。这种方法可以打倒一切教条主义、盲目主义,可以不受人欺骗,不受人牵着鼻子走

  44. 只刻意求新,为赋新词强说愁,所以矫情虚妄。生活并不需要时时有新的主题,即使是华丽的《霸王别姬》,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。” 他说:“真实自有万钧之力。”

  45. 梵髙对他弟弟说过:“没有什么是不朽的,包括艺术本身。唯一不朽的,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。”

  46.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。

  47.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,而是承受了什么

  48. 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。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。

  49. 所谓专制,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

最后更新时间: 5/17/2019, 2:05:49 P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