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
作者:Seiya
时间:2017年11月19日
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:
我们的社会,只要有人在,就会有需求在;
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,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,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;
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,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,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,有通货紧缩,有通货膨胀;
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,有信息不对称,就会有中间商;
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、就有舆论、就有外部性。
我们来看一个例子,战俘营里面也存在经济规律,它跟战俘营外面所发生的现象都是一致的。
【举例】:《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》( 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. O. W. Camp )
● 文章背景:
这篇文章的作者R. A. Radford 是一位经济学者,在二战时,被当作战俘投到德国人的战俘营里面去了。二战结束被放出来以后,他就写了这篇文章,详细描述了战俘营里面的各种经济现象、经济组织和有趣的事情。
● 战俘营里的故事:
有一位随军牧师,他手里拿着一罐奶酪和5根香烟,在战俘营里转了一圈。回来以后,他手里就凭空多了一袋食物,而他原来手里拿的那一罐奶酪和5根香烟一点没少。这位牧师可不是什么骗子,他是一位增加福利、创造幸福的商人,他手里拿着的那一袋食物,就是他创造幸福的证明。
●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:
在战俘营里面,红十字协会一个礼拜会提供两次面包,分别是礼拜一和礼拜四早上,每人每次发一份。
每到礼拜天、礼拜三的晚上,大多数人都把面包吃光了,面包价格就达到了最高,比平时多一根香烟。如果有人坚持在礼拜天、礼拜三的晚上不吃面包,他就肯定能赚到一根香烟。
● 战俘营里的货币:
战俘们使用香烟做为货币。有了货币,就有劣币驱逐良币。他们把烟拆了,重新包装,里面混上一些头发丝,卷得又比机器做的烟细一点。
●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:
每当营房周边发生空袭,人们就变得非常沮丧,觉得差一点就没命了,存那么多香烟干嘛?于是他们就抽起香烟(货币)来了。
第二天早上,他们就发现整个营房都出现了通货紧缩,原来能卖的价格,现在到不了那个价格了。
既然有通货紧缩,那么也有通货膨胀。有一天早上有谣言,传说红十字会要送一批香烟过来,送一批香烟过来,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。
● 战俘营里的跨境贸易:
英国人喜欢喝茶,战俘营外面的德国人喜欢喝咖啡,这时候英国人就会把他们分配到的咖啡存起来,偷偷把它运到铁丝网外面去,跨过铁丝网,换外面的茶叶,这叫跨境贸易。
● 战俘营里的户籍制度:
战俘营里面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的,它竟然有户籍制度。在这个战俘营里面,德国人对欧洲人还算是比较友善的,那些来自法国、俄罗斯、意大利、南斯拉夫的战俘,他们可以在不同的营房之间走动。德国人最恨英国人和美国人,英国战俘、美国战俘不能到处走动。当然,英国人和美国人如果给点贿赂,也能走动。
● 战俘营里的舆论压力:
有一些人就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进行交易,交易是不道德的,因为在交易当中,经常伴随着虚伪、欺诈,结果有人觉得是交易使人变坏。
还有人认为,交易的数量太多了。有些人为了抽烟把食物都卖出去了,结果他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,受到伤害以后需要住院,住院就会消耗更多的物资。而这些物资可是属于大家的,大家觉得应该抑制这种行为,不能让人们随心所欲地进行交易。
还有很多人认为,物价的波动也不对,物价波动幅度太高了,他们应该实施基准指导价。事实上,他们真的有过这种指导价,并且曾经实施过。但是当条件发生剧烈的变化以后,这个指导价也守不住了。
● 战俘营中的仇富情绪:
他们对中间商普遍存在敌意,他们认为那些中间商自己不劳动,巧取豪夺。人们特别讨厌那种具有垄断色彩的中间商,比方说有一些中间商懂一种独特的语言,这些人就能够跟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交易。
他们当中保存了很多商业秘密。大家对这种掌握了不对称信息的中间商,特别记恨,觉得他们压低了收购价,抬高了售出价。其实,每个人都从这些中间商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。
● 结果:
到了1945年4月12号这一天,美军的步兵师进驻了战俘营,大家解放了。这时候物资都运进来了,稀缺的情况一下子就缓解了。于是原来精心设计,精心维护的种种经济组织也就瞬间瓦解了。
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,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,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。
只要制度许可,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,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服务,市场就会发展起来,经济也会发展起来。
我们都觉得,在贫困的国家,经济无法发展起来,是因为缺乏投资、缺乏资金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只要有人,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,市场就会发展起来,经济也会发展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