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择与歧视


作者:Seiya

时间:2017年12月04日


歧视不可避免


面对稀缺(东西不够),必然要做“选择”,“选择”就意味着“区别对待”,“区别对待”就是“歧视”


稀缺、选择、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概念,其实是一体的,只要有一个就意味着同时有其他三个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能够避免歧视,而只能够讨论:人在什么时候会歧视?歧视的条件又是什么?谁来歧视?以及歧视的后果是什么?


我们永远都无法避免歧视,比如:

1、资源有限,一块目前用来做铅笔,就不能拿来盖房子;

2、时间有限,今晚看电影,就不能留在家里看电视了;

3、金钱有限,我买了王菲的唱片,就不能买别人的唱片了;

所以说,只要稀缺是无法避免的,选择就是无法避免的,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,歧视,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


歧视与逆向歧视


美国“平权运动”的宗旨:让那些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平等待遇。


1978年美国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案子,名字叫做“巴基诉美国加州大学董事会案”:

原告人巴基( Bakke )是一个工程师,早年学的是工程,后来参加越战,在越南打仗的时候看到许多伤病员,萌发了治病救人的愿望,所以回到美国,就打算报考医学院去学医。

可是,他年纪有点大了,30多岁。他考了十几所大学,当时美国的大学有严重的年龄歧视,觉得30多岁的人就不应该再接受大学教育。结果所有的大学都把他拒绝了。这时候,巴基发现加州大学招生有一个特别条款,是专门照顾弱势群体的,他们在100个招生名额中,留了16个名额专门照顾弱势群体。

因为年龄偏大,巴基觉得自己也是弱势群体,于是向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医学院提交申请,说能不能把他当作弱势群体照顾,允许入学。实际上他的成绩,离必然录取的分数也只差两分。

可是他万万没想到,由于自己是个白人,所以加州大学从来没把他当作弱势群体,于是明确告诉他,他不能够利用这个条款入学。巴基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,就把加州大学告上了法庭(这个案子最后到了美国最高法院)。这个案子最后打到了最高法院。


逆向歧视:为了消除歧视,却产生了新的歧视,称之为“逆向歧视”。

这个案子,歧视不是问题,如何歧视才是问题:

第一,由于资源是稀缺的,所以学校招生的时候,必然要对学生进行选择,选择是不可避免的;有选择就有歧视,所以歧视也是不可回避的。不管你是平权运动的支持者,还是平权运动的反对者,都没有资格声称自己的立场是中立的。谁的立场都是有倾斜的,谁的立场都是有偏颇的。

第二,既然歧视是不可避免的,那么我们讨论的重点,就转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上:

1)谁有权进行歧视;

2)谁来承担歧视的后果。

第三,学校是招生的主体,所以学校有权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。学校可以多元化招生,招一些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,哪怕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一点;也可以招一些体育优等生,哪怕他们的学习成绩低一些,但他们对整个群体有帮助。(学校这么说、这么想是可以的,因为学校是招生的主体。无论是明晃晃的规定,说有一个刚性指标,要用这个指标照顾弱势群体,还是隐性的、暗中的照顾弱势群体,都可以。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可以。但学校要承担他们这样招生,这样歧视的后果。)

第四,除了学校以外,毕业生的用人单位,也就是这项招生政策的后果承担人,应该有权知道,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,是因为体育好还是成绩好,还是因为种族、肤色特别才因此入学的。他们应该有知情权。



小结:


这个案子够复杂的,是一个世纪大案,但需要我们记住一点,:逆向歧视:为了消除歧视,却产生了新的歧视,称之为“逆向歧视”。



课后思考


问:很多人喜欢说:“我不赞成结果平等,我主张机会平等”,你觉得这句话有意义吗?
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
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意义,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平等。打从娘胎里面,我们就开始了竞争,每个人的 DNA 都是不一样的,出生后的条件,所受到的教育也都是不一样的,从一开始,我们就是不平等的。


我的思考:

结果平等意味着最终利益的平均分配,忽视了对价值创造的不同贡献,压抑了所有人创造价值的热情;

机会平等意味着创造价值所需资源的平均分配,实际上就是压抑了所有人争取资源的热情;

资源相对于需求来说,总是稀缺的。平等分配就是一种选择,选择必然带来歧视。这里歧视的是本身成长速度快,资源获取能力强,天赋能力强的人群,进一步损害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利益。损害天赋型人群的利益同时,照顾了天赋若的人群。

有歧视,就有保护,如果其中保护环节处理不好。被歧视的人短期利益受损,被保护的人长期利益受损。好的处理方式,应该不损害被歧视者的短期利益,不损害被保护者的长期利益,要给弱者真正自立自强的机会。

让社会和个人倾向于选择努力的,而歧视不努力的,让各方利益可能优化。

最后更新时间: 5/19/2019, 4:25:14 P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