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


作者:Seiya

时间:2017年12月06日


歧视是不可避免的,所以更有意义的讨论是:

1、谁来歧视;

2、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;

3、凡是歧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;

有了这个基础,我们就可以用歧视的概念解释更复杂的现象。



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?


举一个故事的例子:

东南亚的华人怎么进行信用评级呢?他们把人分成七等:

第一等,直系亲属,也就是近亲;
第二等,大家庭当中的远亲;
第三等,同族或者同姓的人;
第四等,同村的人;
第五等,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说本方言的中国人;
第六等,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;
第七等,非中国人,包括欧洲人、印度人,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。

他们把人分成七等以后,做生意的时候,每个等级的条款就不一样,贷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。他们为什么要这么
做呢?这样不是太狭隘了吗?这样做生意的范围不是变小了吗,赚的钱也不是变少了吗?

闽南人的这种歧视还真是有道理的,这其实跟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。由于语言不通,寄人篱下,真发生借钱不还的情况,很难把人告上法庭。中国人在那里没有关系,不通当地语言,不了解当地法律,甚至法律本身都不够健全,正式的司法系统很难包含我们,那么我们怎么能自我保护呢?就是依靠这种距离的计算。

这种距离的计算,其实就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办法。它不但不减少当地华人做生意的收入,反而增加了他们的收入。


这个理论的意义,是让我们脱离黑板经济学,不能简单地把人理解为单独的人,没有文化背景的人;不能把人们做生意的环境,简单地理解为有或者没有法律保障。



美国次贷危机


2000年前后,美国房价一直攀升,直到2006年房价开始掉头向下。2006年第四季度,人们停止还房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。2008年,出现次贷危机,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都出面干预。


为什么会出现次贷危机?美国房地产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泡沫?房价为什么会忽然下跌那么多?

有人说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婪。可是资本家重来都是贪婪的,为什么以前贪婪没出问题,现在贪婪就出问题了?

也有人说,这是金融创新犯的错。有各种各样的资产和债务,被银行打包卖来卖去,链条太长,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,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。但是,银行家从来都是精明而审慎的,在别的行业里面,怎么就没有商人,把东西包来包去,最后卖个好价钱糊弄别人呢?


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这样的:

历史上,美国人的购房率是很低的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,美国的银行家非常审慎,不轻易放贷,所以很多美国人是买不起房的。1960年,美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“平权运动”,目的是矫正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,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,鼓励他们买房。

1991年,美国商业银行放贷数据被公开化,大家拿着这个数据研究发现,能够拿到放贷的人大多是白人,而那些少数族裔,那些弱势全体,能拿到贷款的可能性比白人低很多。

大家觉得,商业银行存在特别强的歧视弱势群体的倾向。于是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要对弱势群体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。为了让弱势群体拿到贷款,商业银行就必须降低他们的放贷门槛。商业银行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,不会随便放松放贷条件,承担不应承担的风险。(我们知道,商业银行迫于竞争,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。凡是歧视就要付代价。如果你真的还得起房贷,而银行不给你借钱,这就是银行的损失。所以在竞争之下,银行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。)


这时候,政府站了出来,进行威逼利诱。

  • 所谓的威逼就是:

    你如果歧视别人,歧视弱势群体,我们查出来了,就要兴起集体诉讼,罚你很多很多的钱。


  • 所谓的利诱就是:

    让有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公司——房地美和房利美——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,也就是让政府来承担所有放贷的风险。


这时候,他们改变了观念,不再对借款人进行严格审查,相反,他们鼓励大家来借款。有一家银行甚至不再审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,还请了明星拍了个视频,交人么如何才能顺利通过借款申请,拿到贷款。

当所有银行都开始这么做的时候,房地产市场当然会有一段繁荣的时期。因为每一个都不是在花自己的钱,每个人都在花别人的钱。但是一向审慎的银行知道,这些债务都是有毒的,他们把这些债务包来包去,卖来卖去,只是不知道谁最后捡到这个有毒的资产(他们还相信一点,就是所谓的“大而不能倒”——你欠债越多,影响就越广,政府就越不会让你倒,所以他们就毫无顾忌地这么做下去。)。

所有的这些,最终导致的次贷危机。


今天这个故事,是很有启发性的。每当讲起美国的金融危机,很多人就说:这是市场失败,这是资本主义的失败。很少有人明白,其实真正的原因,是政府强迫商业银行改变区别对待贷款申请人的标准造成的。这不是市场失败,而是政府失败。



小结:


在现实中,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,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,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。如果出于政治原因,政府逼着商业银行改变歧视标准的话,就有可能酿成恶果。



课后思考


问:举一个歧视的例子,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歧视不合理,但你却觉得它是合理的

同学的回答:

  1. 很多城市都有老年公交免费政策,但是规定上下班高峰期不享受优惠,因此,有人认为这是对老年人的不尊重,是一种歧视。这种歧视其实是合理的,可以让公共资源有效利用,减少城市上下班高峰公共交通的拥挤;这种歧视也减少了老年人因拥挤的公交带来的出行风险。

  2. 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歧视也是合理的,由于男女在婚后生养中的分工不同,理论上,女性员工在工作中的平均投入,至少在时间投入上很可能是不如男性的。所以,如果我是老板,如果没有同工不同酬的歧视,我一定倾向于选择男性员工,而不是女性员工。因为我没有时间精力去判断,我眼前的女性员工会不会入职就怀孕,到点就下班。因此,对女性群体而言,接受同工不同酬的歧视,总比接受压根不招女性员工的歧视合理

最后更新时间: 5/19/2019, 4:25:14 P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