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较优势原理
作者:Seiya
时间:2018年07月09日
大卫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
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:
在一个社会里面,不论个体是一个人、一个家庭、一个地区,甚至是一个国家,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,包括时间和精力,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(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),然后进行交换,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,整个社会的财富能够得到增加,而个人的财富也能够得到增加,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。
比较优势原理的几个要点:
- 它指的个体:可以是个人,可以是家庭,可以是地区,甚至是国家都可以,都能够适用;
它有一个前提条件:每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
- 这看上去像是个假设,但其实是一个基本的事实。任何人每天只有24小时,每个人、每个家庭、每个国家,他们的禀赋都是有限的;
比较优势不是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,而是自己跟自己比。
自己生产一种产品,自己从事一种活动,所放弃的其他机会。我们拿这种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,然后找一个放弃的机会最小的那种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,因为是自己跟自己比,不是自己跟别人比。
自己跟别人比,从绝对优势来讲,你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,没有绝对优势。但是自己跟自己比,一定会有比较优势。
如果每个个体,都集中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那种产品,这时候,整个社会总的产量就会达到最大。
- 把有限的时间、精力和资源,放在那些放弃的机会最小的,也就是成本最小的那些生产活动上面去,每一个个体的处境,通过交换,都能够得到改善。
举例:英国人与葡萄牙人
假定英国人用100小时能做一件衣服,用120小时能酿一瓶酒,所以英国人如果有220小时,就分别能够生产一件衣
服和酿一瓶酒。而葡萄牙人用90个小时能做一件衣服,用80个小时能酿一瓶酒,所以葡萄牙人有170小时,也分别
能够生产一件衣服和一瓶酒。
亚当·斯密的分工合作原理:
核心是哪怕是天生禀赋一样的人,他只要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的生产,就能够减少在工作当中切换往返的成本,能够熟能生巧,能够让机器的替代成为可能。
分工的优势:
- 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
分工促进孰能生巧
- 一万小时定律;
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
-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,你看着很复杂,但是经过分工变成很多道工序以后,有些工序就可以由机器来替代;
课后思考
问:会不会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国家,他们对外出口的数量,总是大于进口的数量?同样,会不会也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弱的国家,他们出口的数量,总是少于进口的数量?这种情况值得担心吗?为什么?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替别人干活,自己从不消费。当然也不可能一直在消费,从来不给社会做任何贡献。
每当我们说起失衡的时候,总是单边的失衡,某个时期的失衡。仅仅说失衡本身,看不出任何的问题来。只有我们掌握了更具体的情况,才能做出判断,说“这是好事”、“这是坏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