贸易对等与贸易报复
作者:Seiya
时间:2018年07月10日
思考一:反对贸易自由化的理由当中,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观点,那就是贸易必须对等。你觉得呢?
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,任何一宗国际贸易,至少涉及三方:国内的消费者、国内的生产者以及国外的生产者。
如果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贸易保护,那么受损的是美国国内的消费者,以及先进的中国纺织品生产者。
美国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保护政策,已经造成了伤害。如果我们中国人再进一步进行贸易报复,报复来自美国的电子产品,那么中国电子产品的消费者,和美国电子产品的生产者,也会进一步受到损失。
两次损失并不等于没有损失。两错加起来,并不等于没错。
思考二:解除贸易壁垒是否是一种让步?
我们中国在2000年前后,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时候,有一种流行的说法:“我们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让步,才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。”
其实,中国所做出的那些解除贸易壁垒的承诺,其实不是让步。
进口更多的美国汽车,这不叫让步;进口更多的美国电影,这不叫让步;让我们的银行业、让我们的保险业早一点开放,这都不叫让步。
只要把贸易的三方都考虑进去,就能够明白收益的是本国的消费者和国外的生产者,伤害的是本国的生产者。
思考三: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好处是什么?
我们只要自己开放就可以了,不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,我们就能够从中获益。
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真正目的,是要签订一揽子的国际协议,从而促进国内各个行业的改革开放。
课后思考
问:一个国家如果在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打开国门,它的很多行业,就会受到国外更强的竞争者的冲击,就会产生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问题,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等到国力加强了以后,才打开国门呢?
我的思考:
我不同于这种想法。不应该等到国力加强以后才打开国门,如果没有外部压力,国内的生产者到底有多大的动力进行改革呢?我相信能够推动改革的企业会比想象中的少得多。同时,关闭国门还伤害了国内的消费者。有一个折中方案,限定打开国门的时间在一年后,既能给国内的生产者带来压力,同时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中。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比较优势原理,恰恰就是针对这种观点所做出的强有力的、否定性的答案。哪怕一个国家在哪一个方面、在哪一个产业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,它都一定具有比较优势,因为这比较优势是自己跟自己比出来的。
同学的回答:
国力强大再打开国门的逻辑,就好像成绩优秀了再好好学习一样,因果混淆。如果关着国门能让国家强大,那还打开国门干什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