柠檬市场的故事
作者:Seiya
时间:2018年08月14日
人们相互依赖
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能给彼此带来极大利益,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,总会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的行为。
举例一:花钱盖大楼
我花10W找你盖一幢大楼,钱给你后跑掉了;
之后我吸取教训,修完再给钱,但楼修好后,我找你重新谈价格,只给你8W。如果不愿意,就把楼搬走好了。
然后你也吸取教训,修完一层拿一层的钱,这样双方地位平等了吗?如果你修到一半,拿了5W,但这楼的价值还远
远没有达到5W。
举例二:合作种地
我们一起约好种地,你先播种,我负责收割,到时候平均分配。
但等到真正开始收割之后,所有的收成都到了我手上,那时候你就被动了,我就可以重新跟你谈条件。
举例三:合作修大坝
上游的人和下游的人合作修大坝,等大坝修好了,上游的人的议价能力就更高了,他可以选择重新谈条件,不然就
把河水引到别的地方去。
这些简单的故事讲的是,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时候,互相欺负的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、随着事情的进展而变化的。
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侵权行为
变现一:欺骗
- 明晃晃地骗别人,那是因为要对商品的质量做检验,交易费用可能很高;
变现二:偷懒
在工作的时候不是真的卖力;
两个人在搬一块石头,石头朝其中一个人倾倒,这说明这个人没有真的卖力;
变现三:逆向选择
你设置了一些选择的条件,但恰恰你把那些你不愿意吸引过来的人吸引过来了;
银行把利率提高了,本来是要吸引那些有还款能力的人,这时候跑来借钱的,有可能是那些根本就不打算还钱的人;
变现四:道德风险
保险公司卖保险本来是要cover(覆盖)掉、要冲抵掉意外所发生的成本;
人们买了保险以后,就变得肆无忌惮了,做事情更加掉以轻心了,从而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机会;
变现五:敲竹杠
- 上游让下游修完大坝以后,上游的人就跟下游的人说要重新谈条件,这就是一种敲竹杠的行为;
《柠檬市场》的故事
“柠檬”在美国也是个俚语,它的意思是指:那些成交了以后,买家才发现有问题的汽车。
市场之所以崩溃的根本原因,在于: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。
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。
——经济学家阿克罗夫《柠檬市场 》
一个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,他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买了他商品的消费者。他的这种行为,还有严重的外部性,那就是他也伤害了那些本来在卖优质产品的商人。
所以不是世界上的商品有高质量、有低质量之分的问题,高质、低质不要紧,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,这是整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。
这也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这段时间,要一步步回答的问题:人们是怎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。
课后思考
问: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互相不信任的,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建立信任?
我的回答:
熟人之间的信任要更多;
有国家制定标准的产品,人们信任更多;
有名人担保、企业担保的产品,人们信任越多;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要建立起信任,我们远远不能仅仅靠那些有形的东西,不能仅仅靠那些可见的法律制度、契约条文,也要靠社会的舆论和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