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如何建立信任、克服信息不对称


作者:Seiya

时间:2018年08月17日


克服信息不对称障碍的几种方式:


  • 方式一:重复交易

    • 信任起源于重逢;

    • 过去,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里,谁做了不地道的事情,人们总能记住他;

    • 重复交易的成本:得有机会重复交易才行;


  • 方式二:第三方背书

    • 通过中间人担保,客服信息不对称障碍;

举例一:国外大学流行的推荐信

在国内推荐信之所以不受重视,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互信程度比较低。

在国外,要把对别人的评价正式写下来,成为一封推荐信,这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,所以它的分量就特别重。

更重要的是,要衡量一个学生的品质,仅仅看成绩还远远不够。一个在社会里面有地位的人写来的推荐信,它的说
服力就比单纯的成绩要强很多。

举例二:二手车经销商“卡尔·马克思”

通过市场机制,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典型案例。

工程师会对车子进行详细的检查,然后给出报价,而且这个报价在之后一个星期都有效。

车子卖个卡尔·马克思后,他们还会好好检查一遍,好好修理一遍,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,买家也能得到质量
的保证。

  • 方式三:发信号

    •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;

    • 需求第三定律——每当一个产品要加上一个更高的附加值以后,那就只有那些品质更高的产品,配得上这个更高的附加值;


举例三:生活中的案例

1、卖橘子时故意留两片叶子,可以说明橘子的新鲜程度;

2、餐厅里的餐具是用银子做的,那么请的厨师手艺也不会太差,否则就糟蹋了这用银子做的餐具;

3、几十年积累的求学经历,写在简历里面可能就几十秒钟的时间,如果你对自己的简历都不认真,别人怎么会认
真对待;

4、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去医院面试,他们一身行头就要几万美元,这是向别人发生信号,我的本事配得上这一套行
头;


课后思考


问:在互联网时代,互联网技术有没有减少信息不对称?它又有没有增加信息不对称?为什么?请你举一个例子

我的思考:

互联网减少了中间环节,中间环节越多,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。所以互联网技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。
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
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化了,但本质还是存在的,它也仍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障碍。

在过去,一个骗子可能是当着你的面跟你说话;后来有了电话,骗子通过电话来行骗;有了互联网,骗子通过一个虚拟的ID来进行欺骗。

形式变化了,本质没有变,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存在。





  • 方式四:以品质三包替代品质检验

    • 对品质实施三包,包修、包换、包退,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担保;

    • 品质检验是需要成本的。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了,通过实施三包,让广大用户自己来发现有问题的次品,可以降低成本;


  • 方式五:以延保合约甄别用户

    • 厂家提供高价延保,可以将那些粗心大意和特别挑剔的顾客甄别出来,对他们收更高的费用;

    • 厂家要确保产品质量所付出的边际成本,不至于太高;


举例四:笔记本的质量

1、键盘不需要做到绝对的防水;

2、屏幕不需要做到坚硬的可以抵抗小刀的涂刮;

3、机身不需要坚固得可以抵抗一米高的坠落;

  • 方式六: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

    • 我们在进行交易、买卖的时候,有些产品的质量是很难判断,这时候使用共享合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;

    • 这种事前很难对产品的品质做出明确规定的场合,人们就会采用收益分享合同,促使签约的各方都尽力把事情做好;


举例五:报纸杂志、出版社等

1、按篇收费:只要符合标准的文法就行,这样的文章一眼就能够判断出质量;

2、按字收费:这种比较难看出质量,写长一点可以,写短一点也可以;

3、按收入分成付费:一般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时使用的一种方式;


课后思考


问:在给图书定价的时候,作者的偏好和出版社的偏好不一致,这种矛盾有什么办法能够比较好地解决?

我的思考:

作者可以在价格上做出让利,同时为了保证书籍的影响力,肯定会尽量保证书籍的质量。出版社出于书籍质量的考虑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利,这对方式来说都是一件好事。
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
我想到的一个办法,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签一个时间更长、覆盖范围更广的合约。出版社不仅仅卖作者的书,还卖他的讲座,还卖他参与各种活动的出场费,一个大而全的“卖身”合同就能解决这种利益不对称的问题。

最后更新时间: 6/3/2019, 10:16:39 P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