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价保障房更贵
作者:Seiya
时间:2018年04月10日
房屋并不像可乐那样是一种标准品,房屋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服务,我们不可能抽象地说一个房屋。
一个房屋代表着不同的质量、楼层、位置、周边的设施、朝向、地段、学区。它周围提供的医疗服务、交通服务、治安服务,还有未来的规划和发展,每一间房,每一个单位原则上都是不一样的。
要解决房价上升好多人暂时买不起房的问题,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一个办法:就是限制人们购买。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,所谓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:
人们如何应付房屋限购
1、如果限制每个家庭只能买一套房,那么他们的家庭就会分裂为两个家庭,比如:假离婚;
2、如果限制每个人只能买一套房,那么人么可以买一个很大面积的房子,交付后再把它隔开变成两套房;
3、如果限制一套房子的面积不能超过100平米,人们就可以把房屋建得很高,交付后再把它隔成两层变成两套房;
房屋限购只会让实际房价更高!
不要以为那些盖房子的人天然就是要盖房子,这辈子就是要盖房子,不管怎么都要盖房子。如果他们真是那样的话,那可以说他们反正盖了好多房子,不让有钱人买,剩下的就给穷人买了。
但实际上不是这样。盖房子的人是看着他们的收益去的,如果他们盖的房子不能够赚钱,他们就不盖房子了。
如果限制住有钱人多买房子,他们接着就会减缓他们的投资,新楼盘推出的数量就会逐步减少,最后整个市场可得的房屋总量就会下降,住房的供需矛盾就会更加激烈,实际的房价就会更高,而不是更低。
有人建议通过政府大规模保障房制度,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!
但是我们这些年所谓的商品房,实际上恰恰就是因为当年的福利分房制度,实在走不下去了,才走上这条路的。
当年要分一套房子可难了。很多人到了退休的年纪还分不到半间房子,经常要跟人家合住、共用,很多家庭之间的争执矛盾都起源于这一点。
而看看我们的今天,我们买第一套房,买第二套房,甚至买第三套房的时候,每一套房的质量、设施和周边服务,都有质的飞跃。这恰恰是通过房屋的商品化而实现的。
保障房制度的局限性
1、人口流动性减少,上升渠道收窄:
其实国外也有类似的经验,那就是分了廉租房以后,他们都舍不得离开。
他们就住在那里,结果子女也在那里受教育,当他们的情况有所改善以后,他们还舍不得离开,本来他们的子女可以到更好的地方就读的,但他们不得不留在原来的地方。
2、挤出效应:
当政府要提供大规模的廉租房的时候,他们必须找地,必须找材料,必须找钱。所有这些资源都是排他性的,政府用得越多,私人用的就越少。
这时候我们就得权衡,这些资源放在私人开发商里面,还是放在政府手里面,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。是谁更能够设计出适销对路的房型、质量、地区、周边设施,是政府还是私人开发商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
3、房子流动性减少:
政府提供住房后,肯定会限制这种廉租房的有偿转让,这样会使得房屋之间的交易减少、流动性减少,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资源的有效使用。
只要我们看清楚这几点,我们就应该坚持房屋服务市场化、商品化的道路。
课后思考
问:印象中20年前的房子标配是什么?10年前房子的标配是什么?现在房子的标配是什么?
我的回答
20年前的房子标配:能够遮风挡雨,能够定居生活;
10年前的房子标配:有厨房、卧室、厕所、大厅等设施;
现在的房子标配:除了基本的卧室、客厅等之外,还要有周边配套相关服务;
薛兆丰老师的回答:
总的来说,是以前的房子小,配套不齐全,分配办法非常僵化。而今天,房子大,功能全,周边的设施比较齐备,而且选择灵活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度,每个人的自由度都增加了。这也印证了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,那就是房屋不是标准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