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草莽到腰部玩家
作者:Seiya
时间:2020 年 09 月 13 日
企业的分类
创业是战场,你需要知道你在哪里,对手在哪里。在地图上的位置与作战的方式,注定了企业的进退生死。
我们把企业分成四种:草莽企业、腰部企业、头部企业和顶级企业。
商业是江湖,江湖多草莽。没有背景,起于民间,靠抓住一个机会,崭露头角。其实大部分人的创业都是这么开始的。但是有的创业者能够一路绝尘,成为行业龙头,我们管它们叫头部企业。
而更多的企业,是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找到模式活下来,它们不像头部企业那么众所周知,但它们其实是中国商业最广泛的存在。我们管它们叫腰部企业。成不了头部,也成不了腰部的就是速生速死的草创企业。
草莽企业
美团做的《中国餐饮行业报告》,有一个数据,2017 年结束的时候,北京有 20.4 万家餐馆,2017 年关门 11.4 万家,新开张 8.5 万家。广州成都等 20 个城市的数据也大致如此。也就是说,中国一个城市的餐馆,一年将近一半关门,再开新的,然后再关,再开。
这就是中国餐饮行业真实的样子,一岁一枯荣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这也是中国草莽创业的真实写照。
不想速生速死,就把根扎下去,要有更长线的、稳定的资源。
腰部企业
所谓腰部企业,就是在一个系统中投入资源,牢牢地运营了一个生态位。
我们都是附着于生态系统生活的,你对于自己在附着什么样的生态系统,其实要打量一下的。因为它会决定你的高度,甚至生死。
生态位
生态位(niche)是传统生态学的概念,主要指在生态系统里,每一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,占据一定的空间,发挥一定的功能。
腰部企业、腰部员工、腰部网红……它们不像头部那样抢到最多的眼球,但它们是体系里的中坚力量。做到头部的概率太低,但是做到腰部,其实你我努力一下,都是可以做到的。
云海肴的生态位
2009 年,北京的后海有两个云南菜馆,一个装修得很高大上,叫茶马古道,我很喜欢。另外一个是大学刚毕业的朱海琴和朋友开的云海肴。这个时候,他们都算是草莽创业。
10 年之后,当年体验好很多的茶马古道已经消失了。而云海肴开了 300 家分店,已经是一家腰部以上的企业了。
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?至少有一个关键选择不同,我附着在哪个生态环境去生存。茶马古道以北京的后海为自己寄生的生态环境;而云海肴呢,只在 Shopping Mall(城市综合商业体)里开店。
过去 10 年,中国消费升级,零售业态改造,其中一个变化是中国开了 8000 多家 Shopping Mall。每开一个都要组建餐饮类目。所以云海肴有一个核心能力,就是对 Mall 的对接能力,让这些 Shopping Mall 感觉引入云海肴的整个流程无比顺滑。
格瓦拉和电影票大战
格瓦拉电影票曾经是中国最早一批,做互联网电影票在线选座的公司,专业度和用户体验都做得很好。它不但和其他网站一样提供了一个页面,让大家可以在线选座,而且 它制造了自助取票机这个硬件,并铺设在电影院门口。这样用户不用再排队取票,完成了自助买票选座,然后取票的体验闭环。
现在这个服务模式,已经成了电影院的标配了,但这其实是格瓦拉的发明。这个举措让格瓦拉第一年就拿下了上海市电影票 15% 的市场份额。格瓦拉看到了缝隙,主动投入,构建了自己的产业增值,然后才能够有自己的位置。
然后就遇到了天花板。因为火凤凰没有像整合上海那样整合其他城市。比如在北京,当时火凤凰只有 20% 的市场占有率。这样格瓦拉无法通过自己的营销来拉动增长。一个用户打开一看,有 80% 的电影院在这里都不支持在线订座。所以,格瓦拉没有能力突破行业限制,完成自己的主动增长,只能慢慢陪跑,等着这个行业成熟。
到了 2014 年,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。电影票行业也有一件大事,全中国电影票所有订票系统互联互通了,一个接口可以订到全国电影院的座位了。曾经压了格瓦拉 3 年的天花板,消失了。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格瓦拉能够一飞冲天了呢?
但是发生的事情是,产业一成熟,BAT、美团这些巨头都一起下场了,因为这个产业是肉,大家都蹲在一边,等着产业成熟的这一刻。
巨头入场的姿态是这样的:
比如腾讯,曾经把F团卖给腾讯的林宁,重新做了交易,拿到了微信的电影票入口,凭借微信巨大的流量,成立了微影。
而阿里的入场姿势是出手把火凤凰买了,就好像你们在围着一桌牌争得热火朝天,结果有人直接把桌子掀了,接着阿里推出了淘票票。
格瓦拉原来的生存方式是它站在中间,左手发展用户,右手拓展商家,现在腾讯入手拿了全量用户,阿里入手拿了全量商家,你说格瓦拉怎么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