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部玩家:终结一场战争
作者:Seiya
时间:2020 年 09 月 14 日
千团大战中的三类企业
回头再看从 2009 年持续到 2014 年的团购网站千团大战,草莽、腰部、头部这三类企业同场竞技,你能从中看到三种企业的差别。
头部企业:
千团大战,1000 个团购公司的竞争。当我们聊到这件事,关注的焦点其实只有最后的 10 家头部公司,它们打到了最后,参与最后的收官之战。美团、点评、糯米、拉手、窝窝团、聚美……就这些。
草莽企业:
剩下的 900 多家其实都是草莽创业。几个、十几个、几十个兄弟,下载了一个公开系统,把一个团购网站搭起来,然后就找商家。谈了几单生意,挣了几单差价,有的赚了点小钱,有的赔了点小钱。
草莽创业的生就是这么容易,有个机会,就冒出来一片。死线呢,也很容易触及,突然规模比自己大得多的对手来了,资源被锁死了,这件事就做不下去了。就好像是秋草遭遇寒风,一夜间枯死一片。
腰部企业
它们也认为自己占到了一个生态位,比如说我是西安这个城市的第一名;再比如公司也达到了 100 人以上的规模,有的还拿到了一些融资。大家也都有计划,明年增长 30%,后年再增长 20%。
但是当头部这几家企业,发起了千团大战的终结战时,这些腰部企业所做的发展设想,甚至生存努力就都没有用了。
腰部企业与头部企业的区别
腰部企业其实只是想找个生态位,精耕细作地活下来。头部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抢到制高点,终结这场战争。
大家的动机不一样,作战地图不一样,因此对资源的配置也准备得不一样,入局的打法更不一样。
以腰部企业习惯的精耕细作来看,头部企业为了终结战争的打法属于资源浪费,是它们无论如何不能认同也不会效仿的做法。而曾经打过大决战的头部企业却明白,也许这样做确实浪费了资源,但是为了拿下整个战场,非如此不可。
企业作战地图
不同的位置的企业,有不同的生死线。想谋不同的位置,要有对应的资源配置和作战姿势。
草莽企业,核心动作就是一个字:冲。判断机会向前冲。
腰部企业呢?是扎根。我要在一个系统长期生存,我要充分运用有限的资源,和周边环境盘根错节,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,固化水土,把根扎下来。
头部企业呢?如果用一个字来说,就是“收”。就是你要知道你在的战场全图有多大,要拿什么样的资源和配置去征服制高点。在这个制高点上,你的高度,就是行业的高度,大家想到这个行业,就能想到你。
手机行业大作战
不少中国手机国产品牌都是以腰部企业的姿势入场的。苹果、三星的价格不会降下来,那我控制成本,拿比较低的价格来进入,就能够有一个市场空间。同时在这个市场空间里,不断优化企业的效率,把产品毛利做得很低,因为效率高,就能在这样的毛利空间里生存。效率没有自己高的那些企业,价格降到这个点,就只能死了。因此企业获得了护城河,有了生存的生态位。
但华为没有这么做,2016 年,小米手机的开发人员大概是 200 人,不包括米聊等其他项目,就是直接围绕手机开发的人。
而华为在 2016 年,投了 1.2 万人围绕手机做开发,将近 100 倍的差距,直接砸下来。这就是姿势的差别。
华为不是找生态位,它入场做这件事的时候,就是奔着最后参加大决战去的。
三年后的今天,因为中美贸易战,华为的海思、鸿蒙浮出海面。那今天华为手机上放了多少人?确切数字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余承东的部门现在有 6 万人。
假设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出面,以一国之力去打击一家公司,真的难以想象,哪一家公司能按住华为。
华为为什么做手机?
第一,小米的崛起,为华为点了灯。 就好像格瓦拉给微票、淘票票点了灯一样。小米为国产手机提供了整个商业范式、用户体验样本,和市场接受度的验证。大家都知道这么干有市场。
第二,因为战略。 华为这家企业几十年远征,从模拟通讯、数字通讯到互联网到移动终端,再到云。华为的战略是,一直选择在最重要的信息枢纽上重仓屯兵。未来是智能时代,数据是智能时代的血液,是智能时代的黄金。而手机,是数据采集前端。华为重仓云,也必然重仓手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