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发展简史
作者:Seiya
时间:2019年11月08日
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
第一阶段:
电子管计算机
(1946 ~ 1957)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电子管计算机产生的催化剂;
电子管计算机的缺点:
集成度小,空间占用大;
功耗高,运行速度慢;
操作复杂,更换程序需要接线;
埃尼阿克(ENIAC)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,是美国为了破解德军秘闻而制造出来的,它具有以下特点:
18000多个电子管;
运行耗电量 150 千瓦;
重量达 30 吨,占地面积 1500 平方英尺;
第二阶段:
晶体管计算机
(1957 ~ 1964)贝尔实验室的三个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;
晶体管计算机的特点:
集成度相对较高,空间占用相对小;
功耗相对较低,运行速度较快;
操作相对较简单,交互更加方便;
第三阶段:
集成电路计算机
(1964 ~ 1980)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发明了集成电路(IC)
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特点:
计算机变得更小;
功耗变得更低;
计算速度变得更快;
此阶段的计算机已经具备了进入千家万户的条件,同时此阶段也诞生了操作系统的雏形;
第四阶段:
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
(1980 ~ 现在)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特点:
一个芯片集成了上百万的晶体管;
速度更快,体积更小,价格更低,更能被大众接受;
用途丰富:文本处理、表格处理、高交互的游戏与应用;
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
单核CPU
(1971 ~ 1973)500 K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(字长 8 位);
(1973 ~ 1978)高于 1 M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(字长 8 位);
(1978 ~ 1985)500 M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(字长 16 位);
(1985 ~ 2000)高于 1 G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(字长 32 位);
(2000 ~ 现在)高于 2 G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(字长 64 位);
多核CPU
(2005)Intel 奔腾系列双核CPU、AMD速龙系列;
(2006)Intel 酷睿四核CPU;
Intel 酷睿系列十六核CPU;
Intel 至强系列五十六核CPU;